美國工作經驗分享:國際學生在美工作挑戰
在 美國工作 也差不多三個月了,最近工作其實壓力開始變滿大的,覺得工作還沒很上手,但新的tasks就又排山倒海地來,沒有辦法很快、很精準地把手上的東西丟出去,讓我覺得壓力很大。
同時,在這持續裁員的市場之下,真的很擔心老闆覺得我表現不夠好就把我lay off了, 我覺得這是跟在台灣工作最大的不同之一。
美國工作 v.s. 台灣工作最大不同 – 裁員
在台灣工作時,基本上我從來不會因為怕自己表現不好被裁員,也沒有被裁員後,只有90天找工作的時間壓力,大不了換個工作而已。
但以現在的美國就業市場來說,我相信國際學生都是把皮繃緊的狀態,被裁員就只有90天 (或是甚至不到) 的時間找工作,不然就是打包回台灣了。
裁員比想像的都還近,從來都不是離我們很遠電視上的新聞而已。
有朋友的朋友因為被裁員找不到工作就真的只好打包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有朋友的公司裁員了20%。
20%耶!這真的是一個很難以想像的數字…
行銷v.s. 數據分析?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是我轉職做數據分析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因為第一次在美國工作,工作內容跟以前差距滿大的之外,我感覺每天都一直在不停「動腦」,其實有時候真的很累。
(延伸閱讀:大裁員時代,美國求職/ 轉職數據分析經驗分享)
相較之下,以前做品牌、做數位行銷時,工作內容中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在做不需要動腦的雜事。
雖然我很不喜歡做雜事,但第一次工作那麼精實,沒有一點打雜的時刻,沒想到竟然會這麼累。 扎實到有時候我會懷疑自己的腦袋…。
身為全公司唯一的外國人…
除此之外,身為全公司唯一的外國人, 到現在還是覺得很難真正融入美國同事。
美國同事不是討論當地的餐廳、就是運動,但我對sports就是沒什麼興趣。 想想在西北的時候我也沒有想硬要融入美國人的圈子,國際學生還是都跟國際學生混在一起,美國人也是就跟美國人一圈。
我想我也不期望像以前在台灣一樣,都能夠跟同事變好朋友,但偶爾還是希望刷點存在感就是。
美國工作 – 文化、語言隔閡真實存在
另外,我也還在習慣美國人工作習慣還有表達方式。
有時候跟老闆溝通會覺得好像沒有get到他的意思,或是沒有那麼確定方向,我想語言的隔閡還是會造成一些溝通成本。
再加上我的美國老闆講話非常直接,表現好的時候很勇於稱讚,但出錯的時候也是非常直接point out,有時候也是讓我滿錯愕的。 我相信這一切的溝通也是需要時間習慣的。
享受工作中的價值
除了壓力之外,我還是很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感覺。
雖然說還在學習階段,但能夠從data找到 insight 進而幫助公司成長,真的是一件讓我很有成就感的事!
另外,我覺得我們公司真的很認真在實踐company values,除了公司對內是一個很友善、勇於互相幫助的環境之外,對外對消費者也是貫徹這個文化。
我們公司主要是在做health care,所以產品的使用者很多都是病人。
每次看到、聽到這些消費者的testimony,告訴我們這些產品怎麼幫助他們改變人生,讓他/ 他的家人活得更有自信,都會讓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從CEO的一言一行中,我感受到他不只是想賺錢,我們 (公司) 存在的原因是為了讓這些人活得更有尊嚴、自在。 每次去公司on-site就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太值得了!
美國工作 不如外表輕鬆
很多人嚮往到美國工作,看起來好像坐擁高薪,又有work-life balance,實際上在美國工作其實沒有外觀上看起來得那麼舒適。
畢竟真的是完全到一個新國家、新市場,跟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合作,真的會有很多需要適應的。
前幾天,我可能工作看起來壓力太大,同事甚至還跟我說 “Don’t work too hard”,讓我覺得滿暖心的。
也想同時將身為國際學生+轉職的情況下,美國工作的另一面分享給大家。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 🙂
A Little Bit about Myself
Who I am: Oli
畢業於西北大學IMC,曾在外商科技業、FMCG、電商產業打滾的行銷人,最近轉職做數據分析。
熱衷於旅遊與美食,在我的Instagram: oli_chases,真實地分享旅美生活、職涯觀點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給我claps讓我知道它實用,我會努力繼續寫下去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在下面幫我按個讚,最多可以給到5個讚呦!你的鼓勵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想看更多職場相關文章,請點連結,也歡迎到Instagram上follow我更多其他內容哦!
如果你有履歷諮詢的需求,也歡迎填寫諮詢表單,我會再與你聯絡呦!